写问题
“我身边28岁年薪22万新币、Fresh Grad都拿6K” 是薪水涨太快,还是新加坡进入高薪幻觉?
椰子 · 2025年11月18日 10:28
阅读 80
 

28岁赚22万新币、Fresh Grad 6K起跳… 是我们错觉,还是现实真的变了?

 

今天这个话题,真的很值得聊一聊。

 

最近在 Reddit 上,有个女生发帖,问了一个让无数新加坡人点头、摇头、叹气的问题:

 

“我身边一堆年轻人年薪六位数,是不是薪资期待整个被带歪了?”

 

你以为是情绪帖?


不是的,这是一个看完会让你对“新加坡薪水现实”重新认知的深水炸弹。

 

 

“以前觉得六位数很厉害,现在 28 岁随便就到?”

 

发帖女孩说:

 

2010 年左右,她跟朋友聊天时,都觉得:

 

  • 年薪 S$100,000 = 很厉害

  • 通常要做到经理、资深工程师、医生律师

  • 或者进对的行业 + 工作十来年

     

简单说就是:


六位数曾经是“顶尖人才的标签”。

 

 

结果短短 10 多年,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她说,她身边大量 20 多岁的人:

 

  • 26 岁做咨询已接近六位数

  • 27 岁在金融做到 120K

  • 28 岁在 Big Tech 拿 200K+

  • 还有 CS fresh grad 一毕业就 7K–9K(有 RSU)

     

她最震惊的,是那个朋友:


28岁、Big Tech、年薪 S$220,000。

 

她说:“我真的要亲眼看到工资单才相信。”

 

更颠覆她认知的是——fresh grad 起薪也“起飞”了

 

她说,她公司最近进来的 fresh grad:

 

一上来就是 S$5,000–6,000 起。

 

而她自己 2021 年毕业时,4K–4.5K 都算“赢在起跑线”。

 

现在?


跳两次槽就破 10 万。


在新加坡,这听起来不像新闻,更像“自然规律”。

 

她忍不住问:

到底是我们薪水涨太快?
还是新加坡被带入了“高薪幻觉”?

 

 

网友给她泼了一大桶冷水:

 

“你看到的是 TOP 10% 的人生,不是新加坡。”

 

新加坡 Reddit 网友的发言一如既往地现实:

 

1. “你听到的,是精英样本。”

 

有个网友直接:

“你那朋友,是赶上科技大牛市的黄金 batch。不要以为代表全国。”

 

他们解释:

 

  • 2020–2022疫情科技爆发

  • Big Tech 全球狂招

  • 新加坡是区域总部,薪资跟美股公司挂钩

  • 结果年轻人“坐电梯式”涨薪

     

甚至有人补刀:

“很多CS新鲜人现在连面试都拿不到。”

 

2. 看薪水要看“中位数”,不是看 LinkedIn。

 

网友甩了官方统计:

 

  • 新加坡国人月薪中位数:S$5,500(含 CPF)

  • 实际到手:S$3,760 左右

     

 

意思很直接:


你身边的人 ≠ 新加坡人。

 

你的圈子如果是科技、金融、咨询、医药、法律……


你看到的永远不是“平均”,而是“塔尖”。

 

3. 财富差距在拉大,高薪更高,低薪原地踏步。

 

有网友这样说:

“你看到的是越来越多高薪,
不是所有薪水都涨了。”

 

现实情况:

 

  • 低薪行业(F&B、零售、物流)涨幅慢

  • 中产涨幅跟不上通胀

  • 反而是科技、券商、咨询涨疯了

  • 新加坡本身又吸引大量国际高端人才

     

最终结果就是——


不同圈层被“撕裂”。

 

4. “朋友圈错觉”非常真实。

 

有网友讲得非常到位:

“薪水低的人不会晒,薪水高的 LinkedIn 会写、面试会讲、同事会吹。”

于是每个人都误以为:

 

“周围的人都很成功,只有我没有。”

 

但现实可能是——


你刚好生活在高薪圈,而你以为全岛都这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薪错觉”?——我们来做一个更深的拆解

 

椰子帮你整理了 5 个关键因素:

 

① 疫情时代 Big Tech 疯狂扩张,拉高整个市场价码

 

Meta、Google、Amazon、ByteDance、TikTok 那几年:

 

  • 新加坡总部扩编

  • 软件工程师基本 12–18 月 package

  • 架构师、资深岗位直接冲到 300K–500K

  • RSU、奖金大派发

     

那时候跳槽,就是涨 20%、30%、甚至 50%。

 

这一批年轻人,被直接“推”上高薪轨道。

 

② 大量中国科技精英、金融精英移居新加坡,推高薪资带动期待

 

2019–2024 是“人才迁移大潮”:

 

  • 中国科技大厂中层来到新加坡(薪资本来就高)

  • 美欧跨国公司区域团队迁到新加坡

  • 金融机构扩张(尤其是量化交易、私行)

     

本地年轻人看到这些同龄外国人:

 

“为什么 27 岁能赚 250K?”

 

结果大家自然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做到”。

 

这就形成了认知通胀(expectation inflation)。

 

③ 高学历 / 海外名校回流人才增加,新加坡人才池整体升级

 

新加坡每年大量:

 

  • NUS、NTU、SMU 顶尖毕业生

  • 澳洲、英国回流

  • 中国985/211毕业生来这边工作

  • 东南亚地区 elite 流入新加坡就业市场

     

这些人本身就是“简历强者”,薪水谈判能力自然不弱。

 

④ 公司内卷薪酬,为了争抢人才不断抬价

 

尤其在工程、金融、策略咨询、人力资本等行业:

 

  • 一跳加 20%

  • 两跳破 100K

  • 三跳接近 150K–180K

     

这不是幻想,这是现实。

 

你看到的高薪年轻人,大多都是“跳出来”的,不是“熬出来”的。

 

⑤ 社交媒体效应:

 

“讲真话的人沉默,讲好话的人吸引关注”

 

在 TikTok、Reddit、LinkedIn、微博,小红书上:

 

  • “我 26 岁年薪 200K” → 30 万浏览

  • “我 30 岁月薪 3,800” → 没人点赞

     

于是大家都误以为:


“别人都成功了,只有我落后。”

 

这叫做:


算法制造的焦虑。

 

更戏剧性的事情——同一天 Reddit 又爆出个帖:

 

一个新加坡女生发帖说:

 

她和未婚夫在一起 10 年,


情人节才在威尼斯求婚,


结果 11 月,男人突然消失……

 

跑去泰国跟另一个女生在一起。

 

 

Reddit 网友都在感叹:

 

“薪水看不懂,爱情也看不懂。”

 

不要被别人的六位数人生,绑架你的情绪。

 

新加坡这几年薪资确实涨了,


但涨得最快的,是头部行业

 

不是每个人都会年薪 20 万,


也不是每个人年薪 5 万就是失败。

 

每个人的方向不同,


别把别人的速度当成你的压力。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