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问题
今年,新加坡倒了2431家餐厅!82%的老板,五年都没赚过钱
椰子 · 2025年11月10日 09:07
阅读 448
 

有时候,新加坡的餐饮业,真像一场生存游戏。


你刚把店装修好,菜单印好,刚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半年后,账一算,不对劲。


到10月底为止,今年新加坡已经有2431家餐饮店关门


与此同时,又有3357家新店开张


看起来好像很热闹,其实是——有人刚开张,有人刚关门。

 

图源:MTI

 

“五年阵亡率”惊人

 

根据贸工部长颜金勇在国会的书面答复,这些关门的餐饮店里,63%注册不到五年


更扎心的是,在这些短命的店里,有82%从来没赚过钱


也就是说,他们连“盈亏平衡”的那条线都没摸到过。


很多老板可能头几年全靠情怀、靠积蓄在撑。

 

成本高、客流变、模式老:餐饮业的三座大山

 

食材涨、电费涨、人工涨、租金更是每年加。


疫情后大家出国吃喝玩乐,留在本地消费的少了。


客流没回去,成本没降,利润空间越来越薄。


你看起来忙得团团转,最后一算账,还不如去打工。

 

Wine RVLT,那家位于Carpenter Street的红酒吧,去年就在Instagram发帖说不干了:


“房租涨30%、食材涨、电费涨,但生意没涨。”


一句“我们决定收摊”,成了很多同行的心声。

 

 

“老字号也撑不住”:四个真实案例

 

这波餐饮洗牌,不只砸到了新开店的小老板,连老字号、连锁店、高端品牌都中招。

 

1️⃣ Ka-Soh(机械哥餐室)——86年传奇谢幕


开于1939年、靠鱼汤起家的老字号“Ka-Soh”,今年宣布在9月28日关闭最后一间分店。


老板说,被房租“打败了”。


租金涨了30%,从1.2万涨到1.5万,每个月要多卖300碗鱼汤才扛得住。


撑了八十多年,最后还是败给了现实。

 

2️⃣ The Prive Group——整个集团集体收摊


8月底,The Prive Group 突然宣布关闭旗下所有餐厅,包括滨海艺术中心、Keppel Bay 等多家人气餐厅。


原因?“成本上升,前路不明”。


这可是本地知名品牌,连他们都顶不住,可想而知市场有多残酷。

 

3️⃣ Twelve Cupcakes——甜品也逃不过


还记得那个曾红遍全岛的纸杯蛋糕品牌吗?


创始人是前DJ Daniel Ong和演员 Jaime Teo。


今年10月底正式进入清盘程序。


品牌火了十多年,也没逃过运营和管理的泥沼。

 

 

4️⃣ db Bistro & Oyster Bar——米其林级别也难幸免


法国名厨 Daniel Boulud 在滨海湾金沙开的高端餐厅,


在2024年初低调关门。


就算是国际品牌、黄金地段,也敌不过成本与人流变化。

 

“有人刚开张,有人刚关门”

 

去年2024年,新加坡的餐饮数字其实也差不多:3047家倒,3793家开。
 

开店像潮水,退潮时才知道谁没穿裤子。


有的人冲着梦想来,有的人怀着不甘走。

 

说到底,餐饮业一直是最接地气、也最残酷的行业。


热闹的时候真热闹,冷的时候,一天营业额都不够交租。

 

那为什么还有人继续开?

 

因为大家都以为“我这家不一样”。


有人说“我的菜比别人好吃”;


有人说“我的咖啡更有调性”;


还有人觉得“我懂流量,我能火”。


结果一上战场,才发现问题不是“好不好吃”,而是——能不能活下去

 

那些活下来的店,不一定最好吃,但一定最聪明。


他们懂数据、懂社交媒体、懂顾客心理。


他们不只是“卖饭”,更是“讲故事”。


你在抖音、小红书看到的那些“排队神店”,其实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流量逻辑。


新加坡的餐饮,已经不是单纯比味道,而是比谁更懂经营。

 

椰子有话说

 

2431家店倒下,每一家背后都有故事。


有的被房东打败,有的被通胀压垮,还有的,是被梦想拖垮的。

 

但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泼冷水。


而是想告诉每一个有梦想要开店的人:


热情可以有,但要带着冷静。


餐饮这条路,不只是“煮得香”,还得“算得清”。

 

如果你朋友正在考虑开餐厅,把这篇转给他。


不是吓他,是帮他。


毕竟,在新加坡,活下去,比浪漫更难。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