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华早报》10月12日报道,香港政府已将公立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上限从40%提高到50%,希望重振疫情后放缓的国际招生势头。
但结果出人意料—— 非本地学生的录取人数仍未回到疫情前的高峰。
香港中文大学招生及资助处总监黄家泽(Andy Wong Ka-chat)坦言,
他们问过部分被录取的学生为何放弃港校。
“有学生说他们去了牛津、剑桥、伦敦政经,也有人说——他们选择了新加坡。”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变化。 香港仍是亚洲顶尖教育中心之一,但新加坡正以稳定、安全与全球声誉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亚洲学生的目光。

QS 2026:新加坡“双子星”崛起,香港“五虎上将”稳阵
根据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与香港共有七所大学进入全球前100。
新加坡的NUS与NTU双双跻身全球前20,香港则以“五校齐入百强”的阵容,展现出更庞大的教育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加坡以“精而强”取胜,香港则以“广而厚”见长。
如果说新加坡代表效率与国际化,那么香港依旧是亚洲最完整、最多元的学术高地。

香港的底气:体系完整,就业通道广阔
香港的优势不止于排名,而在于“连通”。从大学到产业,从课堂到职场,
香港的教育体系几乎与城市经济融为一体。
香港大学的人文学科、医学与法律,在亚洲无出其右;
科技大学在商科与工程领域,持续保持亚洲前三;
理工大学的设计与酒店管理,排名世界前列;
城市大学的传媒与数据科学,正快速崛起。

这些院校不仅培养学术人才,更直接通向高薪岗位。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与专业服务的中心,汇聚了投行、律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基金等全球巨头。
在这里求学的学生,往往能从校园直通中环,
毕业起薪在亚洲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IANG签证让国际学生毕业后可无条件留港一年,无需雇主担保,便可自由找工作。真一点真是秒杀新加坡。

再加上大湾区政策加持,香港毕业生如今拥有“留港+内地”双市场优势。
新加坡的强项:小国大教育,稳定赢口碑
新加坡的崛起,同样不是偶然。它的教育体系以“小而精”著称,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早已跻身全球前20,科研与国际合作水平堪比欧美名校。
新加坡的高校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等前沿领域投入巨大,政府更以“教育即产业”的思路,推动校企合作和人才留用。
但是从留下来的角度来说,新加坡确实不如香港。还是因为新加坡太火了。
非常优秀的毕业生才能在本地找到高薪职位,等待申请永久居民也是玄学。
虽然难度高但不是无法实现,至少椰子身边有一些朋友,申请了5,6次,10次的都有,才能拿到PR。
现在申请公民也变得严格起来,很多大厂的员工,待在新加坡超过10年,也是屡屡悲剧。
就业的第一步,就是身份。没有身份,没有稳定性,如何好好工作?这也是坡漂最常见的痛点。
香港与新加坡:竞争还是共赢?
这场教育之争,并非零和。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与新加坡更像是两种不同的成功模型。香港的教育体系拥有更广的学科覆盖、更多的世界百强大学、
更直接的国际金融通道与更活跃的社会氛围。
新加坡的体系则以极高的效率与政策连贯性取胜,让教育、科研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一个通往中国,一个面向东南亚。一个是金融之都,一个是科技之岛。

在今年的亚洲留学申请季中,学生去向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比如,来自上海的王子涵原本同时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留在香港读新闻与传媒专业——她说:“我希望未来在媒体或公关行业发展,香港的传媒资源更多,离内地市场也近。”
陈凯文则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商学院,理由很直接:“我想进投行,香港的金融圈更成熟。”
而刘雅宁则进入香港理工大学的设计学院,“香港的设计产业和国际时尚圈联系紧密,对我来说是更好的平台。”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学生把目光投向新加坡。
林梓睿放弃了港大的offer,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我看重的是AI方向的研究机会,NUS的实验室更国际化。”
黄心怡进入南洋理工大学的生物医药专业,“新加坡的科研环境更安静,也有机会留下来工作。”
还有赵思源,原本打算去英国,但最后选了NUS商学院,“亚洲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我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东南亚总部企业。”
未来五年:亚洲高教的“双极时代”
未来五年,新加坡与香港将继续并肩领跑亚洲教育市场。
香港正以“五校联动+大湾区协同”的策略,重塑“学术+产业+金融”的三维格局;而新加坡则以AI、生医、绿色经济为突破口,打造“教育+创新+移民”的一体化通路。
这不仅是一场排名竞争,更是一场关于人才、城市与未来的较量。在新地缘政治与科技浪潮下,谁能留下更多优秀学生与青年人才,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香港没输,新加坡也没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