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问题
房价比五十年前涨了几十倍!新加坡买房,让人负担不起了吗?
椰子 · 2025年09月25日 11:14
阅读 390

 

近期,一份城市土地学会的报告显示,2024年新加坡组屋的价格收入比为4.3。在亚太地区41个主要城市中,只有新加坡、墨尔本和吉隆坡的房价在居民收入中位数的五倍或以下。

 

但如果你去问一对试图购买第一套组屋的年轻夫妇,你很可能会听到不同的说法。年长的新加坡人常常提醒我们,过去的组屋有多"便宜"。例如,一些人在70年代仅以24,500新元的价格在宏茂桥购买了他们的第一套四房式组屋。

 

 

当然,跨代际比较价格可能会产生误导。 自70年代以来,工资已经上涨了很多。那个年代很多人第一份月薪大约是300新元。如今,一名应届毕业生的月薪预计接近3,000新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在房价更高是自然的。

 

问题在于,许多人认为房价不仅仅是上涨了,而是其上涨速度远快于工资涨幅。 虽然起薪可能增长了约十倍,但组屋价格的涨幅甚至更大。现在,新加坡买房仍旧"可负担"吗?

 

 

组屋价格和收入的对比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随着新加坡收入水平的提高,包括组屋在内的房价也会上涨。指望拿着今天的工资,却能以父辈40年前支付的价格买房,这是不合理的。

 

黄循财总理曾经分享一组数据,在1980年,一个新镇的四房式BTO组屋价格约为4万新元,当时家庭收入中位数约为900新元。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需要将大约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支付住房贷款。

 

 

时间快进到2023年。 在武吉巴督这样的非成熟市镇,一套四房式组屋价格约为35万新元。这几乎是1980年价格的十倍。但关键在于,家庭收入中位数也增长了近十倍,从当时的900新元提高到约9,000新元。从这个意义上说,BTO组屋价格大体上与收入增长保持同步。

 

因此,组屋价格并非我们唯一应该关注的因素,还有其他至关重要的非价格相关因素是我们不能也不应忽视的。

 
 

新加坡买房梦依然容易实现的几大原因

 

如今,组屋买家能享受多种组屋购房津贴,如加强版公积金购屋津贴、转售组屋公积金购屋津贴以及近居购屋津贴。这些津贴可以显著降低组屋的实际成本,尤其是在支付首付款方面。

 

然而,对于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来说,当时并没有如此广泛的住房津贴。 尽管当时的组屋价格相对于收入水平较低,但买家无法获得这些补贴来减轻财务负担。

 

此外,现在的买房者如果是贷款,往往会申请利率为2.6%的HDB贷款。即使我们选择银行贷款,支付的利息也相对较低,通常在3%左右或更低。

 

 

然而,回望1970和80年代,利率要高得多——大约在6.25%。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这意味着尽管当时的组屋价格较低,但业主不得不将收入中更大一部分用于支付利息。

 

例如,一笔20万新元、期限25年、利率6.25%的贷款,每月还款额约为1,320新元。 而同样金额和期限的贷款,若利率为2.6%,每月还款额约为900新元。这样每月可节省超过400新元,在整个贷款期内总共可节省近12万新元的利息。

 

换句话说,今天的买家可能为组屋本身支付了更多,但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享受的融资成本要低得多。

 

 

另外,现在的组屋买家公积金储蓄的利用率更高,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已经存下的相当一部分钱来支付住房贷款。

 

但情况并非一直如此。在1968年至1981年间,公积金储蓄只能提取用于有限的住房相关用途,如首付、印花税、公共住房的房贷分期付款和利息。事实上,老一代人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他们的税后现金来偿还房款。

 

只有当从1984年起,公积金提取逐渐被允许用于医疗、教育、保险甚至投资。对今天的买家来说,能够用公积金支付每月房贷还款带来了巨大变化,因为它实际上减少了我们每月需要动用的现金数额,也意味着当前的买家享有了前几代人所没有的灵活性和缓冲空间。

 
 

1970和80年代的许多购房者,包括很多人的父辈,不仅仅是首次购房者,也往往是家族中第一个拥有住房的人。对他们来说,搬进第一套组屋意味着整个家庭终于从甘榜(乡村)或租赁单位过渡到了真正的拥有住房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组屋定价较低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是从零开始建设新加坡住房拥有的基础。

 

今天,情况已大不相同。 我们大多数人成长在已经拥有住房的家庭中,即使只是一套普通的组屋。对年轻买家而言,问题不在于他们是否会有栖身之所——他们通常已经有了,因此,对于现在的买家而言,政府虽然承诺会让所有人拥有自己的房子,但有房子的目的性已经对比几十年前减弱了不少。

 

对比现在的房价和收入,你觉得新加坡的房价还那么难以承受吗?可以在评论区多多讨论哦~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