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问题
新加坡房地产降温新政实施!只为让更多人能“居者有其屋”
椰子 · 2025年07月22日 11:28
阅读 761

 

 椰子总结: 

- 新加坡的卖方印花税源于1996年,旨在限制短期房地产投资。

- 2025年的修订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大政策紧缩,主要影响新推出楼盘和转售市场。因为转售能带来可观利润,但它也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非理性增长,继而引发泡沫。

- SSD修订旨在鼓励更长的持有期,防止短期获利者扭曲市场,为有真实购房需求的人群稳住房价。

 

原本设立于1996年的卖方印花税政策,在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中,一直扮演着规制短期投机行为的重要角色。这个税收政策多次经历改动,例如2010年的一次暂停和再推行。

 

前不久,新加坡又重磅宣布,将根据私宅业主的持有年限,将卖方印花税提高最高4%!

 

 

2025年的新调整,标志着政策收紧力度的空前提升。本文将详细剖析这一变化对楼市,特别是新住宅项目和三级市场中的再销售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背后的原因及其对购房者行为的预期影响。

 

 

在探究转售交易兴起的原因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其定义及其与二手房交易的区别。

 

转售交易指私人住宅单元在获得临时占用许可证(TOP)前进行的买卖。与之相对,二手房交易发生在项目取得TOP后,即房产竣工且获得正式入住资格时。两者的区分取决于项目工程进度:若标的单元仍处于开发阶段,则归类为转售交易。

 

此类交易通常发生于原始买家(直接从开发商处购得房产)在收房前将单元转卖给第三方。新买家将继承原始买卖协议(S&PA)条款,但开发商需与该方重新签订协议。而二手房交易涉及已竣工数年的房产,买卖双方直接对接,无需开发商重新出具合同。

 

 

表面看来,转售交易不过是房产交易的另一种形式。你甚至可将其视为精明投资或资产重组。问题不在于转售行为本身,而在于其催生的市场心理效应。

 

假设你持有某新开盘项目的公寓单元并计划未来转手。当你看到同项目某单元竟以160万新元成交——甚至在竣工前就完成转售!

 

不少转卖者在初期购房优惠阶段购买了这些单位。他们利用市场热度和较低的购房成本,以高价售出房产,而无须实质居住或承担太多持有成本。即便考虑到税费和手续费,利润仍相当可观。

 

 
而近期转售市场交易量的攀升,让人不禁再次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曾经出现的房地产市场泡沫。
 
在2020年至2024年间,市建局公布的私人物业指数飙升了约33.4%。2020年后,二手房交易量大幅上升,从2020年的169笔交易攀升至2024年的1324笔交易,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从总体百分比来看,转售交易从2020年第四季度占所有交易的1.1%飙升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9.8%。
 
图源:99.co
 
2024年,这类转售交易主要集中在中央区以外(OCR)的公寓项目。该区域占全年所有转售交易的57.8%,其次是其他中央区(RCR),占比38.4%(共502套)。而核心中央区(CCR)由于价格门槛较高,全年仅录得49套转售交易,占比3.8%。
 
以下是2024年转售交易量最高的十大项目及其平均资本收益:
 
图源:99.co
 
那么,如果最近的转售激增主要是由疫情引发的,政策调整是否真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施工延误确实为业主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漏洞——让他们能在获得TOP前转售而无需承担持有成本。但正如本文所分析的,此次卖方印花税(SSD)的上调并非仅仅针对少数高价转售案例或疫情时期的漏洞,而是反映了近年来转售市场的快速演变,以及90年代式泡沫扭曲市场的潜在风险。
 
 
在上涨行情中,转售获利看似是市场周期的必然产物。但当这种交易开始主导定价心理、远超自住需求时,市场显然需要纠偏机制。
 
最新SSD调整并非在"惩罚"投资者,而是通过延长持有期限引导更稳健的增长,剔除人为推高的价格泡沫。
 
 
这与新加坡政府过往调控逻辑一脉相承:目标从来不是彻底禁止短期投资,而是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市场服务于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而非单纯追逐回报的资本。
 
这项修订标志着政策制定者再次将天平推向可持续的住房自有率,并重申新加坡房地产不应沦为轻松套利的工具。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